瑜伽八步功法 - 瑜伽八支分法:详细介绍(瑜伽 八支分法)

HimalayanYoga 2022-01-22 瑜伽体系与哲学 2572 0

  兹将瑜伽八步功法 - 瑜伽八支分法简介如下:

  1. 外在行为控制(Yama)

  Yama 意指「控制」,控制与外在世界有关的行动。

  外在行为控制第一个原则是「不伤害」 (Ahimsa)。

  不在思想、言语及行为上伤害他人。我们应尽一切所能不侵害任何的生灵。有时此原则被解释为不杀生,但推行到极点则变得不切实际。如每次呼吸,我们均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而伤害了他们。为解决此 j9 一困境,雪莉‧雪莉‧阿南达慕提建议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应先取用那些意识较低度开展的,而非开发层次较高的生物,另一个问题则是自卫。为保护自己而抵抗侵略者或反社会者是正当的。如果是为了挽救及保护生命,而非使人痛苦或阻碍其身、心、灵方面的进步,甚而可使用武力。

  第二个则是「不亏于心」(Satya)。

  真诚行事,来促进全体的幸福。如果说实话会伤害别人,则「不亏于心」便是只告诉他对他的福祉最好的话而非确切的事实。遵守不亏于心的原则会使心理充满强大的力量,其对灵性的成功是极度的重要。

  第三个原则是「不偷窃」(Asteya)。

  其意为不攫取属于别人的东西,这不仅指实际上不去偷,也不应在心理有偷窃的念头。那些想去偷窃却因怕被捉到而没去偷窃者,是心理上的窃盗。实际上不偷窃係指行动上和心理上均不可偷窃。

  第四个原则是「心不离道」(Brahmacarya)。

  每当人们从事某些工作或想要从事任何外在性的工作,他们视所接触的对象为粗钝有限的东西。由于经常渴望物质方面的成就,使得心灵完全专注于物质事物,以致他们的意识也变得粗钝。从事心不离道的修持,是要视所接触的一切不同事物皆为至上本体不同的显示,而不仅只是一些粗钝的形象。心中持有这种的理念,即使心灵游移于不同的事物间,但因为视万物皆为至上本体不同的化现,所以心灵也不会与至上本体分离。这种结果,使外向追求的修行(preya sadhana)转变为内向追求的修行 (shreya sadhana),并且把对有限事物的慾望(kama) 转化为对永恒无限的渴望(prema)

  第五个原则是「不役于物」(Aparigraha)。

  不贪图维持生命以外多余的舒适、享乐是为不役于物。为了维持生命,我们需要食、衣、住处。照顾老人、家属的生活费用或拥有可耕作的田地是必须的。因此,当决定个人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应先考虑一些因素。任何两个人的需求都可能不尽相同。因为这完全是相对的因素,所以要断定某一个人的最低需求是很困难的。

  社会可在某方面订立一个标準,以帮助某些人建立不役于物的基础; 但要完全达到目标,一定要靠个人的努力。 不役于物是一个人在确定能为自己及家庭在身、心、灵方面的生活无虞匮乏后,出于民胞物与的情怀,而减少自己物质享受的一场无止境的奋战。

  在实践不役于物时,享受的物质虽然会因人、时、地而有所增减。但不役于物的定义,是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任何人的。

  2. 内在行为控制(Niyama)

  瑜伽八步功法第二部分是内在行为控制,意指自律。缺乏自律是无法达到较高的意识状态的。

  内在行为控制第一个原则是「洁净」(Shaoca)。

  代表心理和身体的洁净。包括个人对外在世界如身体、衣着、环境和内在心理世界的洁净及外在洁净,可以规律地保持身体和环境的整洁来维持,而内在的洁净则可以自我暗示来达成,即以良好的思想来代替不良的念头。

  第二个原则是「知足」(Santosa)。

  梵文「Toia」意指心灵安然自在的状态。因此,梵文「Santoia」是指正确的安然自在状态。当一个人像动物一样追求世俗的享受时,是不可能知足的。由于心驰于外,纷纷扰扰,人的物质享受不论在数量上或在种类上都不断地在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心波流不得休止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能得到全然安宁的心灵呢? 获得所渴望的东西或许能维持一、两小时的快乐,但并不能持久。他的心思将会再次追求新事物,而把已经享受过的东西抛开; 那些曾受珍爱的东西都将会失去它的重要性。这是法则,这是自然律。

  人的慾望是无止境的。百万富翁想成为亿万富翁,因为他不满足于他的百万家财。问问百万富翁他是否因有了百万而快乐。他会说:「钱在那裡? 我只是凑合凑合罢了。」这个回答显示出他对不役于物的无知。但是,这种感觉对身心另有不利的影响。人由于过分喜爱肉体和心理的享受,就会疯狂地去赚钱或积聚财富。当金钱成为他一生的所有目标时,心灵便会趋向粗钝。不断地渴求钱财造成了对健康的疏忽,而使身体不适。因此知足的修持是满足于用正常劳力所赚得的钱,也就是不要为了钱财而过度加重身心的压力。为了维持知足感,人必须做一项特别的心灵努力,也就是要努力使自己免于受诱惑。

  你们知道有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心灵与习性分开:一是自我暗示,另一个是外来的暗示。如果一个人经常採取与心中卑劣习性相反的思想,则他的性格必然会有所改变—这就是自我暗示。一个人的天性也可经由旁人重覆不断地将某种思想灌输给他而改变—这就叫外来的暗示。在知足的修持中,一个灵性追求者必须经常採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知足的修持,并不是指要让别人利用你的朴实来剥削、压迫你,而你却逆来顺受。放弃自我生存的权利或合法应得的东西决不是正确的,为巩固你合法应得的权利,你应当全力来争取,但要避免为过度贪婪之心所支配,违反知足的原则而浪费体力和精神。

  第三个原则是「奉献服务」(Tapah)。

  意指在个人和群体的发展途中忍受艰难。出于服务精神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行为方算是奉献服务。我们应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服务。

  一个準备献身服务的人,如果他的服务计划乃是顾及其所服务对象所属的社会地位、宗教或是国籍而定,那么一切他的奉献服务亦必付之东流; 因为他缺少宽大的胸怀,无法赤诚地为他人服务。而视所服务对象为至上本体的显现,无私地为他人谋求安适的人,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对至上的虔诚及爱心。当这种神圣的爱心一旦被唤醒而以情感表达出来时,夫復何求?

  当你遵行奉献服务的準则时,你必须弄清楚你所服务的对象是否真正需要你的服务。只有在确定了以后,再着手服务。 在实践服务时,你应顾及境遇不如你的人,而不是比你境遇优渥的人。对比你更羸弱、更可怜、受教育更少、更无知、更受人欺压者,你的责任更重; 对比你更好、更有力量的人,你的责任是很小的。因此,你必须借助知识来确定你的责任所在及程度。否则,你所有花在服务上的时间、精力以及劳力都将白费。宴请富人是没有用的,应将食物给予飢饿者; 送礼物给你的上级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反过来,应施送药品和食物给病弱的人。不要浪费时间去奉承富人,那是没有结果的。以同情的行为去赢得受压迫者的心,并且接纳他们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从事服务而没有知识,永远无法达到至上本体;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并没有适当地运用事物。当然,做总比不做好,由此观点来看,就是不加以辨别的服务也是好的。故从心理的进展观之,它的结果并不令人气馁。

  佛陀说过:「以布施胜过悭吝,以实语胜过妄语。」

  你确实可以用你的善行来影响吝啬者,而且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但这并不是奉献服务的真义。

  奉献服务还有一项特质—人若是缺乏知识,则他的一切行为都将为本能所驱使。具有知识的奉献服务能够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方向而引导他走向解脱。当然,虔诚也会引发知识,但对尚未体验宇宙至上喜悦的人是无法唤起这种虔诚的。

  第四个原则是「参研经义」(Svadhyaya)。

  意指对灵性主题有清楚的了解。必须有规律地研读,并消化理解灵性经典的精义,只读而不求理解不合乎经典研读的原则。

  第五个原则是「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

  梵文「Iishvara」通常意指「宇宙的控制者」。控制这个宇宙思想波流者就是「宇宙的控制者」。对修行者而言,「宇宙的控制者」就是俱属性至上本体「Saguna Brahma」。「Pranidhana」意为透彻了解或接受某物为庇护所。因此「Iishvara Pranidhana」意为将己身立足于宇宙理念中亦即以宇宙意识为生命的目标。所以「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就是加速向至上庇护所前进。是故,心住至上是纯然以理念或觉知为基础的,它完全是一种心灵的努力。大声喊叫以聚集群众或是敲锣打鼓以表现个人的虔敬等等,在其中都没有立足之地。你的上主不是聋子,你不需要大声喊叫来表达你内心对祂的感觉。

  一个人在他冥想上主之时、须将心灵远离世俗的习性; 然后心灵必须脱离有限的「我」感,并集中于一点; 然后于此点持念适合自己因果业力 (sam'ska'ra) 之梵咒并感受在此点周遭的一切都是至上意识。祂是最精细的本体。因此,除了经由真心的觉知外,别无他法可寻。

  3. 瑜伽体位法

  瑜伽体位法是以宁静而轻鬆的姿势,配合适当的吸气和呼气。它们锻鍊了人体的神经、肌肉组织、腺体和器官。在练习瑜伽体位法时, 我们享受到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平静。

  规律的练习瑜伽体位法保持身体健康,且能治癒许多疾病。瑜伽体位法控制腺体,腺体控制荷尔蒙的分泌,荷尔蒙的分泌控制了心理情绪倾向。所以瑜伽体位法帮助灵性修持者平衡身体并集中心灵。如果荷尔蒙的分泌失调或腺体有了毛病,则某些情绪就会受到刺激。我们发现许多人真诚地想遵守道德的规律,但却无法办到; 他们也瞭解应该从事静坐的锻鍊,但因某些情绪的外在刺激,使他们心灵无法集中。如果一个人想要控制这些情绪产生的刺激,那么就必须矫正腺体上的缺失。而瑜伽体位法在这方面能给予修行者很大的助益,所以瑜伽体位法是灵性修持重要的一环。

  4. 生命能控制 (Pranayama)

  瑜伽八步功法第四部分是「生命能控制」。密宗认为生命係身体、心理的波动与生命能量安适协调的现象。心灵是感官的主人,同时也是生命能量的主人。我们知道若能控制呼吸,心灵才能深入思考和作为。奔跑之人,无法认真思考,心灵也无法保持宁静。呼吸急促时,心灵随之也受影响,此时,既无法安眠也无法歇息,更不要说深思熟虑了。透过呼吸控制法的锻鍊,呼吸慢而长,且在每一吸气与呼气间有一止息的阶段,此止息之作用能发展出更高智力和更高灵性上的思惟。透过增加止息的时间,可以帮助心灵的宁静与集中。

  再者,身上共有五种内在和五种外在的生命能量,它们分别是命根气(Prana),下行气(apana)、平行气(samana)、上行气(udana)、遍行气(vyana),身体伸展跳跃投掷气(naga)、身体收缩气(kurma),帮助嗬欠气(krkara),控制饥渴气(devadatta) 及昏沈睡眠气 (shanainjaya)。这十种气的正常运作维繫生命于不坠. 透过呼吸控制法吾人即能逐步控制这十种生命的能量。因此我们说生命能(prana) 即是生命。透过呼吸控制法对生命能的控制,吾人即能成为生命的控制者。呼吸控制法能惠予充沛的生命能量,让身体充满了光彩和活力。藉由呼吸控制法的锻鍊使呼吸缓慢细长,亦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第叁,不同类型的呼吸控制法,可以唤醒作用迟缓的神经,恢復其正常的功能。呼吸控制法亦能净化神经和腺体。锻鍊此法,身心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因此对呼吸法的锻鍊必须谨慎小心。正确的集中点以及正确理念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修炼呼吸控制法没有正确的集中点和理念的导向,我们不但无法获益,甚至会因此受到伤害、因为心灵的力量会在锻鍊此法门时快速的转换为心中所思想的目标。呼吸控制法对心灵的回收有很大的帮助,并使心灵精细和宁静。在极度集中时,修行者即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呼吸控制法 (Pranayama)—prana 意为生命能,yama 意为控制、锻鍊,呼吸的锻鍊或控制。集中对呼吸控制法有很大的帮助,它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不移的毅力,此二者对呼吸法的行者是很重要的。缓慢的吸气与吐气,有助于心灵的回收及平静。必须以某种特殊的瑜伽体位法来锻鍊此呼吸法,因为锻鍊时须将集中点、理念导向和呼吸叁者匯集于一处。呼吸法的锻鍊必须远离烟尘和强烈阳光的照射。开始本法门的锻鍊时必须摄取健康、营养的食物。因为开始锻鍊时,身体的能量会转换为心智的能量,因此必须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呼吸控制法开展吾人的智力并有助于打开较高层次的心灵。

  5. 感官的收摄(Pratyahara)

  瑜伽八步功法第五点为感官的收摄。

  感官回收(pratya'ha'ra) 起源于: prati –a'–hr +ghain 「a'ha'ra」literally 字面 的字意是「吸收」或「将东西置于内在」。做为一种瑜伽的锻鍊,感官回收 (pratya'ha'ra)」意谓将心灵从外在客体回收,并将收摄的心灵导向至上意识。

  感官回收瑜伽的修炼也是一种过程而非目的。感官回收瑜伽应该永远与集中联结在一起。集中是心灵随着标的而移动,亦即在集中的后面是一股活动的力量。在灵性修持的範畴,感官回收是非常的重要。因为灵性修持的开始,必须将心灵从外在物质世界收摄回来。

  当感官回收瑜伽修持把所有心灵情绪倾向从物质世界收摄回来后,如果它们未被导向某处,他们会在心灵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裡製造干扰,这是非常危险的。修持者如果没有伟大上师的引导,光是看书就想从事修行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论何时,当心灵情绪倾向从不同的客体收摄回来时,你应该引导它们进到某些移动的目标,在你心灵的範畴裡移动。那个移动的标的就是你的心灵质(Citta)- 你的「客体化之我」。心灵质是某种在移动的东西。所以收摄回来的情绪倾向作用是朝内在的心灵质移动,而非朝外在目标移动。如果只是收摄回来,但是并未将它导向心灵质,那么就会有危险的反作用。

  心灵质消耗掉被收摄之情绪倾向作用后仍在移动。它随着收摄之情绪倾向作用,被导向行为之「我」,「我」之所有者,「我做」的感觉(ahamtattva)。那就是这个「我」有了直接的客体性。

  此行为之「我」将它的一部分转化为完成之「我」(done I),它具有潜在的力量。所以心灵质(亦即完成之「我」) 被导向我执 (亦即行为之「我」)。

  我执也是一种束缚的枷锁。所以吾人必须将我执收摄到纯我(mahattattva) 裡。纯我是「我存在」的感觉。此纯我的感受是由悦性力量所创造出来,它几乎是不移动的。虽然悦性力量无法赋予特别的形象和範围,它仍然具有某种束缚; 只要有束缚,就有内在和外在的战斗。

  所以在纯我裡,它几乎免于束缚 - 但是仍然有束缚。假设一个好人严厉斥责一位没有道德修养而侮辱他的人。这并未不当,此称之为悦性的生气。生气是惰性的,但有时也可能是悦性的 - 此称为悦性的生气。

  在此「我觉」、「我存在」裡,你所有的情绪倾向作用随着心灵质,而心灵质随着我执,我执随着我觉构成了一个很强的移动单位,它也必须被收摄,进而融入于至上认知的本源。此至上认知的本源免于一切的束缚,它即是人类生存的至上目标。

  6. 集中 (Dharana)

  瑜伽八步功法第六部分是集中,「集中」(Dharana) 的确切意思是「将心灵固定置于身体的一个区域或範围」。此意味着到将心念集中在人体内五大基本塬素相应的个别控制点上。亦即心灵伴随着大宇宙的理念作用,集中在特定的脉轮上。

  心灵质 (Citta) 有一特性,即变成如同它的目标一般。例如,当心灵质与树木接触时,它就变成如同树木一般。要能顺利履行心灵质的这种功能,必须依靠器官的感觉作用,将外在的形象传送到心灵质上。心灵质从事两种类型的作用:gra'haka 和 vikshepaka,gra'haka 的功能是藉五种感觉器官及传入神经之助,将外在物体的感觉传送于心灵质,于是透过神经的传送,心灵质取得此感觉的形象。第二种 vikshepaka 的功能则是透过五种运动器官和传出神经之助,将感觉形象转化为身体的行为。

  因此心灵质是透过感觉神经之助而取得感觉形象的。心灵质具有成为其目标的这种特性称为「集中」(Dharana),它意指「握有、持有」; 心灵质拥有一个形象,并且变成那个形象。外在的感觉被传送到心灵质上即形成所谓的「形象」,因为这些感觉并非连续不断,因此在心灵质上形成的形象亦非连续不断。在两个连续形象之间,总是存在着间隙,但是由于形象和形象间快速的接续作用,使你感觉不到间隙的存在。正如同电影的银幕,看起来好像连续不断,但是只要检查影片胶捲,你就会发现银幕上的影像是由许多不同的连续图像所构成的。在集中 (Dharana) 时,心灵质透过感觉器官之助变成与外在世界接触所得的那个形象,因为对外在物体的感觉作用并非连续的,在心灵质上形成的形象也不是连续的。因此,集中 (Dharana) 并非动态的,因为在心灵质上所形成的各别形象,全都是静态的、固定的,除非它立即紧接着另外一个形象,否则它稍纵即逝。

  7. 禅定 (Dhyana)

  「禅定」(dhya'na) 意指『心灵朝向至上目标之永不间断的波流。』所以禅定是以至上本体为目标的静坐,心灵会有一股朝向至上意识不断向上的运动。 禅定 (Dhyana) 是心灵质的一种状态,然因为禅定的目标无法是任何外在之物。

  禅定的目标永远是内在的,所以心灵质不需要藉助任何外在的感觉即能取得其形象。当不需要外在的感觉时,感觉与感觉之间的间隙也就不存在,因此心灵质在禅定中所取得的形象即为连续不断的。故禅定并非一静止状态,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因为在禅定期间心灵质始终在同样的状态,并且取得同样的形象,所以此连续性是无法被打断的。心灵质在此所取得的形象始终都一致。禅定可比作持续不断流动的油,其流动看似不动。静坐或禅定乃一永不间断的记忆之流,好比油从一个容器流向另一个容器般不间断的流动着。

  在禅定中,行为的结果就是如如不动。禅定的过程是如此的连续不断,以致所有行动的能力都消耗在维繫它的连续,而造成「如如不动」的结果。当行为停止时,心灵也不復存在,此即称为叁摩地(Samadhi)。叁摩地亦称为行动叁摩地(Karma Samadhi)- 当所有行动都停止之如如不动的状态 (Karmanasha)。

  8. 三摩地(Samadhi)

  「三摩地」就是个体意识融入宇宙意识中。这并非一个个别修炼的课程; 它是上述所有灵性锻鍊的结果。

  有两种主要的叁摩地,阿南达经中说道:「当我执和心灵质融入大宇宙心灵的我觉时,此融入称为俱属性、有限制的状态或是有余依叁摩地。」「经过不间断的灵性修持,个体小宇宙心灵的心灵质(citta) 融入我执(aham),我执融入我觉,此我觉(mahattattva),转化为大宇宙的『我觉』。当客体融入到它的本源,此融入称为完全的毁灭(pralaya 或 pran'a'sha)。因为大宇宙的心灵质产生于大宇宙心灵的我执,而大宇宙心灵的我执又来自大宇宙心灵的我觉,在宇宙向心运动之内向性运动中,个体的心灵质融入我执,我执融入我觉,称其为完全的毁灭是完全合理和适当的。心灵质和我执以及遍佈一切处之我觉完全毁灭的状态则构成超觉的状态,亦即有余依叁摩地 - 有限融入的喜悦状态(savikalpa sama'dhi)。」

  「当『我觉』融入灵魂(个体意识),它称为不受任何属性束缚的状态(nirgun'a'sthiti); 亦即是无余依叁摩地(nirvikalpa sama'dhi)- 心灵完全融入,不受任何限制的喜悦状态。」「当我觉融入大宇宙认知法则 (Citishakti) 后,此我觉完全融入的状态 - 它不是灵性修持时将个体之我觉安住于大宇宙心灵的我觉裡 - 即是不受任何属性束缚的状态,亦即是无余依叁摩地 - 心灵完全融入不受任何限制的喜悦状态。由于没有任何属性的束缚力量 (gun'a),此境界称为无物的状态(nirgun'a'sthiti),此境界非言语之所能表达,因为…。」


原创转载分享授权 免责声明 合作联系
 如您需要内容填充,我们有庞大的瑜伽资料库以及专业的运营人员支持。
如您需要网站友链,请提供您的网站名称和网址。
如您需要公众平台转载,请提供您的账号开白名单,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瑜伽、健康、生活等相关新闻稿需要分发,亦可联系。
如有更多媒体合作,均可添加 小喜悦 (17791657156) 微信沟通。
加微信,备注合作类型。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喜马拉雅瑜伽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链接:https://yogatrainingcollege.com/yogasystemphilosophy/29.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

联系瑜伽培训中心

17791657156 扫描微信 956568356
陕公网安备

陕公网安备 61011602000488号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亮照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亮照

在线客服